汉字 吴

(繁体字:) 拼音: 注音: ㄨˊ

部首: 部外笔画:4 总笔画:7

五笔86/98: KGDU 仓颉:RMK 郑码:JAGD 电码: 0702

笔顺编号:2511134 四角号码: 60804 UNICODE: 5434


基本字义

  ㄨˊ
  1.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,在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,后扩展至淮河下游一带:~钩(古代吴地出产的一种弯刀,后泛指锋利的刀剑)。~越同舟(喻过去的仇人由于当前利害一致而成为朋友)。
  2. 中国东汉末年三国之一:~下阿蒙(喻原先学识粗浅的人)。
  3. 泛指中国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:~语。~牛喘月(喻见到类似事物就胆怯害怕起来)。
  4. 姓。

方言集汇

  • 粤语:ng4

详细解释

吴 wú〈动〉(会意。从口,从矢。矢( zè),象头的动作。合起来表示晃着头大声说话。本义:大声说话,喧哗) 同本义 [peal]

    1. 不吴不敖,胡考之休。——《诗·周颂·丝衣》。传:“吴,哗也。”

词性变化

〈形〉〈方〉∶大 [big]。如:吴魁(大而平的盾);吴榜(大棹,划船工具。亦指船)

〈名〉吴国 [Wu state]。公元222—280年孙权所建的国家。如:吴越(古代的两个敌对国家。借指仇人);吴歈(吴地的歌声);吴牛见月(吴地的牛怕热,看见月亮以为是太阳,喘息起来);吴越气脉(比喻较高的水平和标准);吴头楚尾(指吴楚之间的地区)


《康熙字典》

  • 《丑集上》《口字部》 ·吴 ·康熙筆画:7 ·部外筆画:4
  • 俗吳字。《吳志·薛綜傳》無口爲天,有口爲吴。《正字通》此借字形爲諧語,非吴字本義。《正韻》吳字註亦作吴,非。*(吳)〔古文〕《唐韻》午胡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訛胡切,音吾。國名。《史記·吳太伯世家》太伯之奔荆蠻,自號句吳。《註》宋衷曰:句吳,太伯始所居地名。《前漢·地理志》會稽郡秦置,高帝六年爲荆國,十二年,更名吳。 亦縣名。《前漢·地理志》會稽郡吳縣。 又《說文》郡也。《後漢·郡國志》吳郡,順帝分會稽置。《韻會》吳郡、吳興、丹陽爲三吳。《正字通》水經以吳興、吳郡、會稽爲三吳。指掌圖以蘇、常、湖爲三吳,其說不同。又《齊語》西服沙西吳。《註》雍州之地。 又天吳,水神也。《郭璞·山海經贊》八頭十尾,人面虎身。龍據兩川,威無不震。 又《說文》姓也。《廣韻》太伯之後,因以命氏。 又《方言》大也。《說文》大言也。《詩·周頌》不吳不敖。《傳》吳,譁也。又《魯頌》不吳不揚。《說文註》大言故夨大口以出聲。今寫詩者,攺吳作,又音乎化切,其謬甚矣。《釋文》吳,舊如字。何承天云:从口下大,故魚之大口者名,胡化反,此音恐驚俗也。按《說文》《釋文》俱云吳作讀,非。而《玉篇》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類篇》《韻會》諸書,吳字亦皆無去聲一音,惟正韻收吳入禡韻,詩朱註亦作去聲讀。未知孰是,存以備考。 又《集韻》元俱切,音愚。虞古作吳。註詳虍部七畫。《釋名》吳,虞也。太伯讓位而不就,歸封于此,虞其志也。 又與娛通。《詩·周頌》不吳不敖。《疏》正義曰:人自娛樂,必讙譁爲聲。故以娛爲譁也。定本娛作吳。

说文解字

  • 《卷十》《夨部》 ·吳
  • 姓也。亦郡也。一曰吳,大言也。从夨口。,古文如此。五乎切〖注〗徐鍇曰:“大言,故夨口以出聲。《詩》曰:不吳不揚。今寫《詩》者改吳作。又音乎化切。其謬甚矣。” 〖注〗,亦古文吳。

文四 重一


English

name of warring state; surname

别人正在查的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