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解釋 | 毛:地面上生長的谷物、草木。原指不種五谷的地方。后指最荒涼、貧瘠或沒有被開墾的地方。也作“不發之地”。 |
---|---|
成語出處 | 《公羊傳 宣公十二年》:“君如矜此喪人,錫(賜)之不毛之地。” |
成語注音 | ㄅㄨˋ ㄇㄠˊ ㄓㄧ ㄉㄧˋ |
成語拼音 | bù máo zhī dì |
讀音讀法 | ![]() |
常用程度 | 常用成語 |
感情色彩 | 貶義成語 |
成語用法 | 偏正式;作主語、賓語;形容荒涼或未開墾的土地 |
成語結構 | 偏正式成語 |
來源年代 | 古代成語 |
成語正音 | 地,不能讀作“de”。 |
成語辨形 | 地,不能寫作“的”。 |
近 義 詞 | 窮山惡水、窮鄉僻壤 |
反 義 詞 | 魚米之鄉、天府之國 |
成語實例 | 南方不毛之地,瘴疫之鄉;丞相秉鈞衡之重任,而自遠征,非所宜也。(明 羅貫中《三國演義》第八十七回) |
英語翻譯 | waste land |
日語翻譯 | 不毛(ふもう)の地(ち),なにも生(は)えないところ |
俄語翻譯 | гóлая земля |
其他語言 | <法>terrain stérile,improductif <désert> |
成語謎語 | 蕪;荒山;光山;天涯何處無芳草 |
歇 后 語 | 禿子的頭發;兔子不拉屎 |
成語故事 |
公元前597年,楚莊王率軍攻打鄭國,占領鄭國的首都,鄭襄公見徹底完蛋,只好光著膀子向楚莊王跪地求和,答應鄭國土地可以劃給楚國,鄭人做楚人的奴隸,只懇求給一塊不毛之地度過余生。楚莊王見鄭襄公真誠悔過,就答應了他的求和要求 |